你仍爱我吗?
有一位比丈夫年轻十多年的妻子,当丈夫去世之后,收拾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封未寄出的情书。她一面读这封信的时候,才明白到原来丈夫是多么珍惜和她的关系。
当他开始踏入老年时,内心是那么的忐忑不安,因为他担心自己的俊朗和风采不再,已不是妻子当年倾慕的人。妻子阅毕这封信后,泣不成声,她十分懊悔自己为何没有设身处地去明白丈夫的感受,更怪责自己可能无意间伤害了丈夫的自尊心。最使她既感动又难过的是信中最后的一句:你仍爱我吗?
丈夫到临终那一刻也没有勇气向妻子提出这问题。
这个小故事很令人伤感!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去正视老人的婚姻关系呢?多少人曾经主动关心老人的感情问题呢?正正是这个原因,推动我选择了探讨「老人的亲密关系」作为我的社会工作硕士的研究专题。我在服务机构推行一连串专题讨论小组、职员培训项目和职员个案专题讨论,编辑老人的教育资料册,制作教育影片,举办社区教育讲座及发表学术文章等等。经过多年来努力打破传统对「老人亲密关系」和「性」的禁忌,我这个「破格思维」终于被认同和肯定。多伦多大学社会工作系的曾家达教授更嘉许此项目为「全球的先锋」。我非常感激他多年在旁的指导和带领,还记得当我要推行此项目之前,他强调首先要检视自己的价值观,摒弃不必要的包袱,更要敏感地观察自己的情绪反应,才能不偏不倚地协助老人和他们的家属一起去学习和面对未能满足的情感需要,寻找新的应对策略。
我曾经在香港与十多位性治疗师分享这个项目的经验和心得,在大家的交流中发现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治疗师一向强调的技巧,而是要探讨什么是受助者未能满足的需要。就如文中所说的小故事,那位丈夫最渴望的未必是能否再和妻子一起享受鱼水之欢,而是很希望肯定自己仍然是妻子爱慕的情人。
你仍爱我吗?很可惜他永远找不到答案。
我希望透过这个项目,能提高各界人士对老人亲密关系的的关注和认识。祝愿所有年老的夫妇,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也不会带着不敢提出的问题和遗憾。
认知障碍老人对亲密关系的需要
前文谈到关注一般老人亲密关系的同时,我们也不可以忽略患有认知障碍症的老人这方面的需要,他们因病情的影响,未必能用正确的方法来表达,很容易会被标签为一些行为问题。
和大家分享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陈伯伯患有严重认知障碍症,无法理解和明白心爱的太太已离世的事实。当他想起太太的时候,有时他以为她与其他男性私奔,情绪变得激动和愤怒;有时他以为她迷路,找不到路途回家,感到十分忧心难过。因此他返回日间中心参与活动时,同事们起初因为他的情绪而感到束手无策。透过参与中心为职员举办的一连串训练后,大家开始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理解老人亲密关系的需要和介入方法。再者,透过个案讨论,同事们明白到如何了解患有认知障碍症老人被爱和被关怀的需要,他们同样也有表达爱和关怀的权利。所以在我们的服务中心或护理院内,大家不难发现有些老太太抱着样子可爱的洋娃娃来照顾,享受着温馨的育儿感受。有些同工会组织小组活动,与老人们谈心事,分享年轻时与爱侣的甜蜜回忆。家人和同事们也开始用更开放的态度来面对「黄昏之恋」等从前被视为敏感的话题。
经过个案讨论,同事们协助陈伯伯的家人明白他丧妻之痛,透过更多的陪伴和关怀,他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陈伯伯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同事们配合他的灵性需要,发现阅读圣经和唱诗歌,能有效地安抚他的情绪。
总括来说,我们要敏感地观察老人们的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介入;在处理老人亲密关系的需要时,大前提是要先放下个人的偏见和批判角度。
在关爱中一定能够找到出路。
朱陈丽嫦,颐康中心社区及专业服务行政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