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同路人心聲 > 你仍愛我嗎?

你仍愛我嗎?

有一位比丈夫年輕十多年的妻子,當丈夫去世之後,收拾他的遺物時發現了一封未寄出的情書。她一面讀這封信的時候,才明白到原來丈夫是多麼珍惜和她的關係。

當他開始踏入老年時,內心是那麼的忐忑不安,因為他擔心自己的俊朗和風采不再,已不是妻子當年傾慕的人。妻子閱畢這封信後,泣不成聲,她十分懊悔自己為何沒有設身處地去明白丈夫的感受,更怪責自己可能無意間傷害了丈夫的自尊心。最使她既感動又難過的是信中最後的一句:你仍愛我嗎?

丈夫到臨終那一刻也沒有勇氣向妻子提出這問題。

這個小故事很令人傷感!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去正視老人的婚姻關係呢?多少人曾經主動關心老人的感情問題呢?正正是這個原因,推動我選擇了探討「老人的親密關係」作為我的社會工作碩士的研究專題。我在服務機構推行一連串專題討論小組、職員培訓項目和職員個案專題討論,編輯老人的教育資料冊,製作教育影片,舉辦社區教育講座及發表學術文章等等。經過多年來努力打破傳統對「老人親密關係」和「性」的禁忌,我這個「破格思維」終於被認同和肯定。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系的曾家達教授更嘉許此項目為「全球的先鋒」。我非常感激他多年在旁的指導和帶領,還記得當我要推行此項目之前,他強調首先要檢視自己的價值觀,摒棄不必要的包袱,更要敏感地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才能不偏不倚地協助長者和他們的家屬一起去學習和面對未能滿足的情感需要,尋找新的應對策略。

我曾經在香港與十多位性治療師分享這個項目的經驗和心得,在大家的交流中發現問題的關鍵並不是治療師一向強調的技巧,而是要探討什麼是受助者未能滿足的需要。就如文中所說的小故事,那位丈夫最渴望的未必是能否再和妻子一起享受魚水之歡,而是很希望肯定自己仍然是妻子愛慕的情人。

你仍愛我嗎?很可惜他永遠找不到答案。

我希望透過這個項目,能提高各界人士對老人親密關係的的關注和認識。祝願所有年老的夫婦,如果有一天離開人世,也不會帶著不敢提出的問題和遺憾。

認知障礙長者對親密關係的需要

前文談到關注一般老人親密關係的同時,我們也不可以忽略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這方面的需要,他們因病情的影響,未必能用正確的方法來表達,很容易會被標籤為一些行為問題。

和大家分享另一個感人的故事:

陳伯伯患有嚴重認知障礙症,無法理解和明白心愛的太太已離世的事實。當他想起太太的時候,有時他以為她與其他男性私奔,情緒變得激動和憤怒;有時他以為她迷路,找不到路途回家,感到十分憂心難過。因此他返回日間中心參與活動時,同事們起初因為他的情緒而感到束手無策。透過參與中心為職員舉辦的一連串訓練後,大家開始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理解老人親密關係的需要和介入方法。再者,透過個案討論,同事們明白到如何了解患有認知障礙症長者被愛和被關懷的需要,他們同樣也有表達愛和關懷的權利。所以在我們的服務中心或護理院內,大家不難發現有些婆婆抱著樣子可愛的洋娃娃來照顧,享受著溫馨的育兒感受。有些同工會組織小組活動,與長者們談心事,分享年輕時與愛侶的甜蜜回憶。家人和同事們也開始用更開放的態度來面對「黃昏之戀」等從前被視為敏感的話題。

經過個案討論,同事們協助陳伯伯的家人明白他喪妻之痛,透過更多的陪伴和關懷,他的情緒逐漸平復下來。陳伯伯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同事們配合他的靈性需要,發現閱讀聖經和唱詩歌,能有效地安撫他的情緒。

總括來說,我們要敏感地觀察長者們的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介入;在處理長者親密關係的需要時,大前提是要先放下個人的偏見和批判角度。

在關愛中一定能夠找到出路。

 

朱陳麗嫦,頤康中心社區及專業服務行政總監

你仍愛我嗎?

有一位比丈夫年輕十多年的妻子,當丈夫去世之後,收拾他的遺物時發現了一封未寄出的情書。她一面讀這封信的時候,才明白到原來丈夫是多麼珍惜和她的關係。

當他開始踏入老年時,內心是那麼的忐忑不安,因為他擔心自己的俊朗和風采不再,已不是妻子當年傾慕的人。妻子閱畢這封信後,泣不成聲,她十分懊悔自己為何沒有設身處地去明白丈夫的感受,更怪責自己可能無意間傷害了丈夫的自尊心。最使她既感動又難過的是信中最後的一句:你仍愛我嗎?

丈夫到臨終那一刻也沒有勇氣向妻子提出這問題。

這個小故事很令人傷感!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去正視老人的婚姻關係呢?多少人曾經主動關心老人的感情問題呢?正正是這個原因,推動我選擇了探討「老人的親密關係」作為我的社會工作碩士的研究專題。我在服務機構推行一連串專題討論小組、職員培訓項目和職員個案專題討論,編輯老人的教育資料冊,製作教育影片,舉辦社區教育講座及發表學術文章等等。經過多年來努力打破傳統對「老人親密關係」和「性」的禁忌,我這個「破格思維」終於被認同和肯定。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系的曾家達教授更嘉許此項目為「全球的先鋒」。我非常感激他多年在旁的指導和帶領,還記得當我要推行此項目之前,他強調首先要檢視自己的價值觀,摒棄不必要的包袱,更要敏感地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才能不偏不倚地協助長者和他們的家屬一起去學習和面對未能滿足的情感需要,尋找新的應對策略。

我曾經在香港與十多位性治療師分享這個項目的經驗和心得,在大家的交流中發現問題的關鍵並不是治療師一向強調的技巧,而是要探討什麼是受助者未能滿足的需要。就如文中所說的小故事,那位丈夫最渴望的未必是能否再和妻子一起享受魚水之歡,而是很希望肯定自己仍然是妻子愛慕的情人。

你仍愛我嗎?很可惜他永遠找不到答案。

我希望透過這個項目,能提高各界人士對老人親密關係的的關注和認識。祝願所有年老的夫婦,如果有一天離開人世,也不會帶著不敢提出的問題和遺憾。

認知障礙長者對親密關係的需要

前文談到關注一般老人親密關係的同時,我們也不可以忽略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這方面的需要,他們因病情的影響,未必能用正確的方法來表達,很容易會被標籤為一些行為問題。

和大家分享另一個感人的故事:

陳伯伯患有嚴重認知障礙症,無法理解和明白心愛的太太已離世的事實。當他想起太太的時候,有時他以為她與其他男性私奔,情緒變得激動和憤怒;有時他以為她迷路,找不到路途回家,感到十分憂心難過。因此他返回日間中心參與活動時,同事們起初因為他的情緒而感到束手無策。透過參與中心為職員舉辦的一連串訓練後,大家開始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理解老人親密關係的需要和介入方法。再者,透過個案討論,同事們明白到如何了解患有認知障礙症長者被愛和被關懷的需要,他們同樣也有表達愛和關懷的權利。所以在我們的服務中心或護理院內,大家不難發現有些婆婆抱著樣子可愛的洋娃娃來照顧,享受著溫馨的育兒感受。有些同工會組織小組活動,與長者們談心事,分享年輕時與愛侶的甜蜜回憶。家人和同事們也開始用更開放的態度來面對「黃昏之戀」等從前被視為敏感的話題。

經過個案討論,同事們協助陳伯伯的家人明白他喪妻之痛,透過更多的陪伴和關懷,他的情緒逐漸平復下來。陳伯伯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同事們配合他的靈性需要,發現閱讀聖經和唱詩歌,能有效地安撫他的情緒。

總括來說,我們要敏感地觀察長者們的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介入;在處理長者親密關係的需要時,大前提是要先放下個人的偏見和批判角度。

在關愛中一定能夠找到出路。

 

朱陳麗嫦,頤康中心社區及專業服務行政總監

Share by E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Whatsapp
Print this Page